君主论

尼科洛·马基亚维利著政治学著作
《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意大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1527年)创作的政治学著作,于1513年下半年完成。1532年首次出版。出版后曾出现25个不同版本。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评论界将《君主论》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6][7][8][9]
16世纪的西欧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各国先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此时意大利分裂为五个君主国,政治环境极不稳定,经常遭到欧洲势力的入侵。马基亚维利出生在佛罗伦萨,早年以自学为主,在人文学科方面接受了很好的教育。[3][4][10]1498年,马基亚维利出任第二国务厅长官,负责外交和国防,经常奉命出入意大利以及外国的宫廷。1513年,马基亚维利被指控参与反对美第奇政权的阴谋活动而入狱,不久获释。之后便开始写作《君主论》。[3][4][10]《君主论》是针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创作的。主要内容是马基亚维利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他向当时的统治者呈献《君主论》一书,目的是渴望谋求意大利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自由。[11][4]
《君主论》注重保护财产权,主张司法权的独立,他认同宗教对社会的凝聚作用,但反对教权干预王权,并认为君主必须牢牢把握军权。作者整体上持非道德政治观,认为统治者和民众的道德不同,君主想要获得稳固的统治地位,应该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恩威并施,必要时可以违反或者调整社会中公认的道德标准,以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君主统治国家不应优先考虑私德,一切为了国家生存和自由的手段都是合理的。政体方面,作者认为要想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必须建立君主政体,在国家统一之后,应该实行共和政体。[12][13][14]
在《君主论》中,马基亚维利摆脱了道德、神学规范的束缚,总结了国家强弱、权力的得失;把对政治的研究建立在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察上,从理性经验中引出政治规律,还原政治本来的面目。1532年《君主论》出版后,即受到同时代人们的重视。1536年,法、英的道德学家把《君主论》当作适合残暴君主的纲要。1559年该书被列入天主教会的禁书单上,直到17~18世纪,又逐渐出现赞誉的声音。历史上对《君主论》评价经历了一段褒贬参半的演变过程。[15]《君主论》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基础,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居重要地位,许多重要的政治家都曾以之为政治实践的参考书。[16][5]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认为,“《君主论》的风格流畅、简洁辛辣,属于文艺复兴文体的典范。”[17]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评说,“《君主论》是共和党人的教科书,马基亚维利自称是在给君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民讲大课。”[18]

成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