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

豆科植物
1
4
[xu](学名:Medicago sativa L.),俗名紫苜蓿(拼音mù xù)、紫花苜蓿豆科苜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4]公元前9000~前4000年,苜蓿起源于里海南侧伊朗等地及地中海周边地区。2000多年前,苜蓿作为战马优良饲料,伴随战争足迹在西亚、欧洲等地传播。公元前490年,苜蓿由伊朗传到希腊。公元前200年传到意大利。公元前126年传到中国。罗马帝国时期苜蓿传到埃及北非各国。1535年苜蓿传到南美洲等地,1650年传到英国,1730年传到美国,1830年传到澳大利亚[5][6][7][8]
苜蓿植株高30~100cm,根粗壮,入土深度达2~6m,根颈发达。[9][10]其枝叶茂盛,为羽状三出复叶;托叶大,卵状披针形;花序总状或头状,长1~2.5cm,具花5~30朵;萼钟形,花冠淡黄、深蓝至暗紫色,子房线形,胚珠多数;种子10~20粒。[1][11]苜蓿是异花授粉植物,寿命可达20~30年。喜温暖气候,在北半球成带状分布,南半球有大规模种植。[12]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命力顽强。[13]
苜蓿是畜牧业物质基础的优良饲草资源,产量高、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饲用适口性好,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优良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也是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可以提高土壤肥。其再生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耐盐碱、抗寒、耐旱等特点,在紧固土壤、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上作用显著。[3][14]

历史

苜蓿(Medicago sativa )在公元前9000年~前4000年间起源于里海南侧伊朗等地。2000多年前,苜蓿作为战马优良饲料,伴随战争足迹在西亚、欧洲等地有效传播。公元前490年,苜蓿由伊朗传到希腊,公元前200年传到意大利。公元前126年,苜蓿传到中国罗马帝国时期传到埃及北非各国。公元1000~1200年,M. sativa subsp. falcataM. sativa subsp. sativa 开始杂交。[2][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