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父亲胡文照性格耿介,以入幕做刑名师爷为生;母亲文氏出身于江西望族,能作诗解音乐围棋,生五子二女。[1]
1879年12月9日,胡汉民出生于广州府番禺县,擅长诗文,幼时家境贫寒,与兄长以教书度日。1902年,胡汉民乡试中举,同年与陈融之妹陈淑子结婚。1903年和1904年,胡汉民两度留学日本,分别进入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和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就读。1905年9月,胡汉民加入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后辗转于越南、新加坡等地,参与策划黄冈、广州起义等革命活动,广州独立后被推选为广州都督。袁世凯上台后胡汉民被免去职位,遂跟随孙中山继续革命活动,在孙中山北伐期间留守广州,负责巩固后方。1925年,胡汉民卷入廖仲恺被暗杀一案,离粤赴苏考察,“反共”思想日益鲜明,加入蒋介石阵营,领导立法院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 随着蒋介石独裁野心的膨胀,蒋、胡之间的分歧不断扩大。1931年,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于南京汤山,10月被释。此后,胡汉民促成两广地区的半独立状态,宣扬反蒋、抗日、剿共思想。1936年5月9日,胡汉民突发脑溢血,最终于5月12日逝世,终年五十八岁,葬于广州龙眼洞斗文望。[1] 胡汉民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共同组织革命事业十余年,是孙中山最为倚重的得力助手,[2]孙中山高度赞扬胡汉民的学问、人品,认为他才干非凡,堪当大任。 [3]胡汉民一生思想丰富,涉及颇广,对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多有研究和论述。[4]但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迅速转变为国民党右派代表人物,充分体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胡汉民著作有《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驳新民丛报之谬妄》等。[5] 人生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