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

流传于山东地区的中国地方曲艺曲种
山东琴书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又名“打扬琴的”,之后又叫过“改良扬琴”“文明扬琴”或者“山东扬琴”[1],在1933年才正式改名为“山东琴书”。[2]
山东琴书经历了文人自娱、业余玩局、职业演唱三个阶段的发展,衍生出南路琴书、东路琴书、北路琴书三个流派,诞生了茹兴礼、商秀玲、邓九如等代表人物。[1][3]曲牌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4]传统曲目有《白蛇传》《秋红》《鞭打洛阳》《寻媒》《小姑贤》《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现代曲目有《大刚与小兰》《姑娘的心愿》等。[5]
山东琴书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吕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吕剧的直接母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历史发展

山东琴书约在清雍正年间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山东琴书有南、北、东三个流派,东、北两路均源自南路,菏泽作为南路山东琴书的发祥地,一直是山东琴书的流布重地。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文人自娱,第二阶段为民间的业余玩局,第三阶段才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