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战役
镇南关大捷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军将士及中越边境人民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战胜法国侵略者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7][8]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在与英国组成联军侵华的同时,法国远东舰队侵入越南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攻占了越南首都顺化,和中国历史上有宗藩关系的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3]同年,法国侵略者挑起中法战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地处中越疆域交界的重要边塞镇南关被法军侵占,[9]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2]龙州势危,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10]驰赴镇南关协同诸将整顿部队,部署战守。[11]二月初,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出兵夜袭文渊,打乱了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卒发动进攻。之后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沿东岭、西岭、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冯子材等各部迎战,诸将士各尽其责,协同策应终将法军击退。[1]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5][12]镇南关大捷后,清军各部接连攻克了谷松、屯梅、威坡、长庆、船头等地,又向郎甲进军,准备光复北宁。西线滇军与黑旗军和中路唐景[sōng]军也相继传来捷报。[5][1]
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85年4月4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不顾广大军民与大臣的反对,以胜求和,授权李鸿章天津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于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战争随即结束。镇南关大捷,挫败了法军的战略目标,打击到法国“夺取”质押品勒索赔款的企图,改变了中国在中法谈判中的地位,迫使法国放弃割地赔款的横蛮要求。镇南关战役之后,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茹费理内阁在法国国内各界谴责声中倒台。1885年11月28日,《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放弃了对越南宗主权,越南变成法国殖民地,同时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得以渗入,为其从中国汲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奠定了基础。[6][13][14][15][16][17]
镇南关战役是中国近代史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战事中为数不多的胜战,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南炳文评价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面,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然而,清政府在胜利的局面下,屈辱地结束了战争”。[18]

事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