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
窥基(632年—682年)俗姓尉迟,字洪道,别名大乘基、慈恩大师、百部疏主灵基、乘基、大乘基、基师,其著作自题名“基”或“大乘基”,宋代以后始称窥基。[2]
窥基出生于将门之家,祖父尉迟懿是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是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在他九岁时去世。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他十七岁时,玄奘度他出家。出家后在长安慈恩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因此人称“慈恩大师”。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参加译经,直到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圆寂,窥基随师受业长达7年。咸亨四年(公元673年),窥基开辟了五台山道场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十一月十三日在慈恩寺译经院圆寂。[4]
窥基的思想包括四重二谛论、五种姓说、五重唯识观。他是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为法相宗的弘扬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独创了揉合译的译经方式,使得译经更加便于理解。他一生著作甚多,曾有“百本疏主”佳誉。其中,《唯识述记》《无垢称经疏》等书,都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5]

生平

窥基,生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据记载,窥基的戒名是大乘基,俗字为洪道,姓氏为尉迟。他的家族出自鲜卑族的尉迟部落,祖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善阳。在唐朝时期,窥基曾在长安(今天的西安)居住。他的祖父尉迟懿曾在隋朝时期担任过代州西镇将。而父亲则是唐朝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尉迟宗,兼江由县开国公,他的伯父则是尉迟敬德。据记载,他在九岁时丧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