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

存在于河豚中的海洋毒素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简称TTX)是由鱼类分离提取的一种非蛋白剧毒毒素,河豚毒素是最早发现的海洋生物毒素之一,河豚毒素与石房蛤毒素、肉毒鱼毒素合称海洋三大公害毒素。[5][7]河豚毒素不仅分布在河豚中,在水螅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也有,主要分布在河豚的性腺、肝脏、脾脏、皮肤、血液等部分里。[8][9]河豚毒素是氨基氢化喹啉化合物,为典型的Na⁺通道抑制剂分子式为C₁₁H₁₇N₃O₈,相对分子质量为319.27,含有河豚素和河豚酸,为无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无水乙醇和乙醚中,溶于稀乙酸,几乎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对热较稳定。[1][5][10]河豚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是高选择性的Na⁺通道阻断剂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肌肉间的冲动传导,使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同时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急剧下降,最后出现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以致死亡。[4]

发现历史

关于河豚毒素的起源有3种观点:毒动物可在体内合成毒素的内因说、食物链学说和微生物起源学说(外因说)。目前普遍认为,河豚毒素是一种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由微生物在含毒动物体内产生,并通过食物链逐渐在体内积累。[11]自1909年从河豚体内分离出了河豚毒素,人们一直认为河豚毒素只存在于河豚体内。直到1964年,Mosher等从美国加州蝾螈(Taricha torosa)体内分离到河豚毒素,才打破了这种说法。[12]
在公元前2500年前埃及就有关于河豚等有毒鱼类的记载。[6]河豚毒素的生产最早起源于日本,1909年日本学者田原良纯在河豚鱼中首次提取出河豚毒素粗品,在1950年的时候获得了毒素结晶。[3][4][13]在1950~1957年,还从红鳍东方鲀和紫色东方鲀卵巢中独立分离出来结晶态的河豚毒素。[4]

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