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德国著名战争小说家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是20世纪德语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最著名战争小说家之一。[1][2][3]
雷马克于1898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学生时代便应征入伍,战争中曾五次负伤。战后的雷马克先后从事了很多职业,微薄的薪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3][4][2]1929年在报社做编辑时,发表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小说《西线无战事》,小说顺应了当代的反战思潮,一经出版便轰动世界[5]。1933年,希特勒登台,纳粹烧毁了雷马克的著作,随后雷马克因拒绝回国而被剥夺德国国籍,流亡到美国纽约,并于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3]1954年雷马克迁居欧洲常住在瑞士的波多龙科疗养区,丰厚的稿酬使得他生活阔绰。[3]晚年的雷马克身患重病,为了赶在生命的最后完成他最终的探寻,坚持专注于《应许之地》的创作,最终在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的洛迦诺病逝。[6][5]
雷马克一生留下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另外,他还发表过三部剧本、电影脚本、诗歌、短篇故事、报告文学。他的代表作有《西线无战事》《凯旋门》《生死存亡的时代》《黑色方尖碑》等,创作题材包括战争、流亡、集中营生活。[6]雷马克采用新客观主义的写法,作品中充满讽刺和战争悖论,体现了他的反战思想、生命意识及人道主义观念。[7][8][9][10][3][11]
雷马克的多部小说曾被改编为电影上映,其中,《西线无战事》曾三次被改编成电影。[12]他曾于1929年因《西线无战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于1967年获得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3]后世为纪念雷马克,在他的故乡奥斯纳布吕克成立了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和平中心。[13]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