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又叫兵符,是一种古代调兵信物。古代人们常以虎形来象征地位、权利与威严,所以把它做成伏虎形状,而“符”是指一种信物,分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一半,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完全合体才能出兵。虎符由金、铜、竹等材料制成,刻有铭文。[1][2]长度不超过10厘米,每个虎符采用严格的防伪措施,如用错金工艺制作,即先在铜上刻出阴文,再嵌入金丝,最后打磨光亮。[3][4]
虎符成为皇帝 节制和调动各地军队的凭证,是皇帝对将帅的最后一道授权。[5][6]最早这种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虎符盛行于秦汉时期,后经朝代更换,虎符的形状、铭刻等多有变化。汉代后,虎符均为铜质。隋朝时改用麟符,唐朝改为鱼符、兔符或龟符,南宋时又恢复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逐渐变成了铜牌。[7]虎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文书,也是统领大军的象征,在战争时期,更是肩负百姓性命、国家安危的重任。根据虎符背后的铭文,反映了古代王权集中,调动必用兵符的情况。[8]另外,不同时期的虎符,各有特点。如秦国时期的虎符铭文和书写格式,均有不同。 中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7] 文物外观
虎符由金、铜、竹等材料制成,其中以铜铸的较多。外观作状虎形,背后有铭文。沿虎背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9][10]一般较短小,长度不超过10厘米,[11]每个虎符采用严格的防伪措施,如秦国的阳陵虎符,采用错 金工艺制作,即先在铜上刻出阴文,再嵌入金丝,最后打磨光亮。[3]而五甲虎符虎脊的棘突和带钩刺的弧尾以及卯面 “旨”“毋”二字呈反书的特点,使之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4]截止2018年4月,中国共发现了3件秦国国君使用的虎符。一种是阳陵虎符,另外两种分别是珍藏在陕西省博物馆的杜虎符和流失到法国的新郭虎符。这些虎符造型相似,都采用错金工艺制作,上面镌刻着相同的铭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