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

两岸清华校长
1
4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1]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著名教育家,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2][3]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清华大学校长。[4][5]
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6]1915年在清华学校任教,1921年赴美进修获硕士学位。1925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物理系教授,1928年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1931年到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6]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并一直担任台湾新竹清华校长至1962年,[4][7]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8]
梅贻琦成为清华大学教务长后,着手改组和调整大学部,把“两科(普通和专门)制”改为学系制,设17个学系;制定新《组织大纲》,为民主治校奠定了制度基础,使清华真正成为一所正规的、有特点的大学的雏型。[9]担任清华校长其间,清华校园汇聚着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20世纪30年代近百位教授就聘于清华,尽是学界知名学者;[9]他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还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10]他在清华大学发展理工高等教育,创办“特种研究事业”,开创与国际学术界联系与交流的先河,把清华从一所有学术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成为既有学术地位也有学术名气的名校,[10][11]促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4]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有《大学一解[12]《大学的意义》等。[5]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