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

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的荒芜地区
1
4
沙漠(英文:desert,sand desert,sandy desert)[1],也称荒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沙漠指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地理单元;[2]广义的沙漠则泛指陆地表面气候干旱、植被贫乏、土地贫瘠、景观荒凉的区域。[3]
沙漠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存在多种因素,近现代众多沙漠研究者通过考察提出不同学术理论、假说。[4]其主要形成因素包括复杂的地质构成、差异化的地形地貌、[5]干燥的气候、[6]丰富的沙物质、强劲的风力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因素。[7][8]全球沙漠集中分布在南北纬度15°~35°的副热带地区。根据最新研究数据,全球多年平均沙漠面积约1764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2%,[9]其中中国沙漠面积约为149万平方千米。[9]全球沙漠多处于年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极端干旱区,有些地区年降水量低至10毫米以下,偶尔有突然而来的大雨。沙漠地区的蒸发量远远超过当地的降水量;空气湿度偏低,相对湿度可低至5%。植被覆盖不足,[10]年平均日照时长约3000小时,平均年温差在30~40℃之间。[11]受环境影响,沙漠地区具有独特的风蚀、风积地貌,[12]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体系以及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生存的动植物生态系统。[13]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有些沙漠是盐滩,完全没有草木。[14]同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融合了丰富的与沙漠相关的文化与自然元素,丰富了人类的文明遗产和精神生活。[15][16][17][18]
全球沙漠众多,主要有撒哈拉沙漠、[19]阿拉伯大沙漠[20]利比亚沙漠[21]澳洲沙漠、[22]纳米布沙漠[23]鲁卜哈利沙漠、[24]塔尔沙漠[25]卡拉库姆沙漠[26]戈壁沙漠以及中国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27][28]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范围正不断扩大,对人类生存形成重大挑战。1994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9]同时,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旨在应对荒漠化、干旱和土地退化问题。[30]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防治荒漠化举措,[31]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尤以中国在荒漠化治理进程中成效显著。[32]

命名与定义

沙漠在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中称谓各异,如在蒙古语中称沙漠为“戈壁”,阿拉伯人则称为“艾尔格”或“厄格”,在中亚和中央亚细亚地区称为“库坶”。[1]在英语中,沙漠与荒漠同使用英文单词“desert”,该词起源于埃及的象形文字,原义为放弃,在拉丁语中指由美好之地变成的荒地;在英国词典中指被遗弃的荒凉的土地;在美国词典中指因植被缺乏,不足以维持人类生活的大片土地或干旱荒凉的沙质地区。[33]在中国,“沙漠”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苏建传》所记载“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在这之前的文献多以流沙称呼,汉唐文献的大漠、沙碛,均与沙漠同义。[34]此外,其它文献中的描述性称谓有沙河、旱海、瀚海、荒凉之地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