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异麦芽糖(isomaltooligosaccharide,简称IMO)是淀粉经α-淀粉酶和葡萄糖转移酶作用生成的分支低聚糖,属于淀粉糖的一种。[1][2][4]自然界中低聚异麦芽糖极少以游离状态存在,但作为支链淀粉或多糖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发酵食品如酱油、黄酒或酶法葡萄糖浆中有少量存在。[2]商业化的低聚异麦芽糖主要是利用淀 粉制备而得,生产过程中需要一种酶——α-葡萄糖苷酶(又名葡萄糖基转移酶),它能切开麦芽糖和麦芽低聚糖分子结构中的α-1,6糖苷键。[2][5]低聚异麦芽糖是一类含有一个或多个α-(1,6)糖苷键的低聚葡萄糖,主要成分为异麦芽糖(IG₂)、潘糖(P)、异麦芽三糖(IG₃)、异麦芽四糖(IG₄)及以上的低聚糖,为高浓度糖浆状或粉末,味甜柔和,无异味。[2][3][5] 低聚异麦芽糖是公认的具有益生元潜力的功能性食品成分,属于非消化性低聚糖,难以被胃酶消化,所以含有低聚异麦芽糖能使产品具有湿润、细腻柔软的口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功能,改善胃肠道菌群,还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降血压等功能。[1][5][6] 历史来源
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和应用最先源于日本,由日本林原商事、日本食品化工、日本昭和产业、日本资粮工业联合研制开发成功,1985年由日本昭和产业率先推广进入市场。中国对低聚异麦芽糖的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由山东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2010年该公司低聚异麦芽糖销量达11万吨。[7] 结构及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