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
公孙龙(约前320年—前250年,一说前242年),姓公孙,名龙,传说字子秉另有子禀、子石说法,赵国人(今河北邯郸),春秋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代表人物。[2][3]
公孙龙是当时著名的“辩士”,在平原君赵胜家里做门客约有二十余年,受到赵国军臣的器重,曾任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相国。 期间分别说服燕昭王与赵惠文王停战,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劝平原君拒绝封地。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4]
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离坚白”“天下无指”“夫名,实谓也”等哲学命题,把名实问题作为逻辑问题独立进行研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其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在《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然今《公孙龙子》传世本只有六篇:《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除《迹府》为门人辑录公孙龙生平事迹外,其他五篇都是公孙龙本人的作品。[2][5]

人物生平

生平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