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

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合体字
形声字,由形(形旁和声(声旁)组成。形旁,也称形符或义符,表达一字之本义属性;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比如“指”字,形旁为“扌”,表示手,说明“指”字的本义与手指相关;声旁为“旨”,说明“指”的读音与“旨”相同。[1]
汉字起源于以象记事的图画,后由独体而合体地发明了合象会义的会意字,形声字是在表形字基础上的相承[]乳二度造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式是在表形字已具规模而文字体系尚未形成、在“殷商之前”的上古时期产生的。[4]在商代甲骨文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较少,西周以后,形声字的数量越来越多,许多通过象形、指示、会意等方式构成的汉字,经过构字理据的改变逐渐加入到了形声字的队伍之中,到了汉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流。[3]
东汉时期许慎曾将当时文献中所能见到的9000多个汉字收录于《说文解字》之中,其中形声字就占了80%以上。[3]形声字造字便利且字义便于理解;形旁具有感情色彩,能区分性别,有时形旁可以变为声旁;[1]形声字既保持了表义体系的优点,又克服了象形象意造字的缺点。形声造字推动了汉字的大发展,使其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5]至今人们常用的汉字中仍然以形声字居多,而且越是生僻的字,形声的比例越高。[3]

词源定义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