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蜚廉次子季胜的后代,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造父第十二代孙赵夙获得晋献公赏赐原耿国(今山西河津市东南山王村一带)的土地,成为晋国公卿,其后代子孙赵简子、赵襄子父子联合其他卿族,先后消灭了祁氏、羊舌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瓜分了他们的封地。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魏、韩、赵三家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至赵武灵王继位后称王,推行胡服骑射,开疆拓土,国家实力达到顶峰。赵惠文王继位后,重用乐毅、廉颇、赵奢、蔺相如等一批人才,有效减缓了秦国对东方六国的入侵,成为六国抗秦的屏障。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国因决策失误引发长平之战,超过四十万赵国士卒被秦军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次年秦军包围邯郸,由于魏、楚派军赶来救援,邯郸之围才得以解除。赵幽缪王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陷邯郸,赵幽缪王降秦,公子嘉逃至代城(今河北蔚县境内)称王,赵代王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俘虏了赵代王嘉,赵国灭亡,[4]秦国将赵国设为秦国的郡。[1][2][5] 政治上,赵国施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同时重用世袭贵族,避免重蹈晋国公卿夺权的覆辙,又加强了君主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1][6]军事上,赵国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为其施行胡服骑射变革提供了条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7]经济上,凭借广阔的疆域、地处华北平原以及南北交通要冲的地理优势,赵国在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冶炼技术等得到长足发展,成为苏秦口中带甲兵士数十万、千乘战车、战马万匹、粮食储备足十年之用的强国;[7]经济和社会繁荣,也吸引了儒、兵、法等学派的有识之士聚集,促进了赵国文化和思想的繁荣。[8]但赵国贵族始终掌控军政大权,虽实施变法却不彻底,后期多次战略失误均与此相关,长平战败令赵国精锐尽失,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抵抗秦国东进,加上赵国后期君主无德荒谬,加速了赵国的灭亡。[1]
国号
赵国与嬴秦有共同的祖先叫做蜚廉,蜚廉长子恶来的后代便是嬴秦氏,次子季胜的后代便是赵氏。赵,本义为疾行,周穆王西行时,到西方各诸侯国巡视,徐偃王趁机发动叛乱,季胜的重孙造父御车技术高超,为周穆王御骏马驾车善于赵行,意思是速度很快善于超车,一日奔驰千里,将徐偃王打败,被周穆王表彰“赵行”之功,此即为赵氏来源说法之一。周穆王后又将赵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a])封给造父,造父便以封地为氏,后来赵氏建国仍沿用其封地赵氏为国号。[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