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

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
1
4
鲁国(约前1043年-前249年),是中国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国家。最初封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始建国者,国都初封地鲁山,后迁至曲阜。历经46位国君,国祚[zuò]794年。鲁国疆域主要在山东鲁南、鲁中地区。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晋文公[3][4]
西周时期,伯禽曾率军协助周王室讨伐管蔡之乱和徐戎,伯禽死后其子考公继位,而后炀公、幽公魏公、厉公、献公真公渐次传承,此时期鲁国一直是周王室东方的强藩,周边曹、滕、薛、纪、杞、彀[gòu]、邓、邾[zhū]、牟、葛等政权时常来朝觐鲁国国君,但真公后政局逐渐动荡,鲁武公时期出现废长立幼事件,致使之后懿公、废公时期出现内乱并引发周王室平乱,之后在鲁孝公二十五年(前771年),周幽王被诛杀,春秋时代开始。[3][4]
春秋时期,鲁国经历隐公代政,及多次政治变革,并在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与邻国齐国经历文姜之乱、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发生曹沫劫盟,关系一度紧张;叔牙之后叔孙氏庆父之后孟氏、季友之后季氏等卿族亦在这一时期崛起,在鲁成公即位时(前591年)形成三桓专政局面,并逐渐削弱鲁国公室位置。期间,鲁国的政治逐渐稳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孔子及其弟子在这一时期发展并传播儒家思想,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所谓“周礼尽在鲁矣”,[6]并成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3][4]
战国时期,鲁国逐渐走向衰落,虽然三桓强盛而鲁公如同小侯,在公室与三桓的权力斗争中,鲁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等也开始走向衰落,孔子虽一度官至大司寇并在夹谷之盟为“弱鲁”时期的鲁君找回尊严,但因堕三桓失败而与弟子流亡国外,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由此在鲁国受到限制。期间虽然一度有季文子推出的“初税亩”、季康子推出的“用田赋”等先进赋税制度,但依旧无法挽回鲁国国力的衰微。随着“五国相王”与楚国的崛起,鲁国从春秋的诸侯“望国”沦落为次等国家,只能依赖周边强国“联魏抗齐”“屈从于楚”,最终在末代君主鲁顷公时期被楚考烈王所灭。[3][4][7]
在政治上鲁国从“亲亲”原则选择官员,到春秋中后期开始“尚贤”选官;[8]军事上在其国力强盛时一度制衡东方邻国齐国,领导诸侯参与楚、晋两国的争霸;[9]经济上,鲁国以农为本,手工业主要为贵族服务,并打破工商食官局面,设立以贾正管理市场等经济制度;[10]文化方面,鲁国重视以礼治国,并发展出较完善的史官制度,在科学技术也有公输班墨子等杰出人士出现;[11]社会方面,鲁国主要分为贵族、平民、奴隶,并将奴隶用于山林开发、养马、手工业等部分。[12]彭信威、梁方健等史学者认为鲁国在周朝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赋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