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

周朝的诸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年)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a]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韩氏[1][2]
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西周封国韩国被晋国所灭,晋国贵族曲沃桓叔的儿子万(即韩武子)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其后代从封姓为韩氏,逐渐成为晋国卿族之一。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氏和赵氏、魏氏三分晋国,晋国灭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景侯虔被周朝正式封为诸侯,封国称作韩国。此后,韩国背靠韩赵魏联盟,向南扩张,于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又因承继了郑国“四战之地”[b]的地理位置,屡屡受到秦、楚等国侵扰。韩昭侯五年(公元前354年)前后,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施改革,通过变法韩国逐渐强盛,[]战国七雄之一。但韩昭侯、申不害死后,变法改革无法承继,韩国迅速衰落。随着秦国东进战略的确立,韩国被其视作要被灭掉的首要目标。韩王安八年(公元前231年),韩国被迫献南阳地(今河南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于秦,而秦国则以此为基地准备灭掉韩国。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攻克韩都新郑,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1][3][4][5][6]
韩国强盛时期,大致占据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西部,但由于韩国地处中原,被其他强国所包围,没有发展空间,国土面积是战国七雄中最小的一个。[7]韩国宜耕土地少,农业发展缓慢,手工业和商业相对繁荣。在思想上,韩国产生了以韩非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思想。[8][9][10][11]

国号

晋武公在位时(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77年),即晋武公叔父曲沃桓叔的儿子万(即韩武子)受封韩原(今陕西韩城),从封姓韩氏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氏、赵氏、魏氏卿族瓜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朝封为诸侯,正式建国,因韩氏所建立,故称“韩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