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20世纪美国诗人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年9月17日-1963年3月4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鲁瑟福特小镇,他是诗人、小说家和医生,是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核心成员、客体派诗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2]
1883年,威廉斯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受到父亲和母亲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影响,所以对浪漫派诗歌和视觉色彩上有着很好的文化熏陶。[3]1902年,威廉斯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庞德和杜利特尔等好友,在其号召下随之投身意象主义诗歌运动。[4]1928年,威廉斯结识诗人朱可夫斯基,逐渐将创作转向客体主义。1949年,被邀请担任国会图书馆顾问,因作品被指控与“共产主义”有关,被撤销任命。[5]次年,威廉斯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他运用美国习语进行的诗歌实验终于获得了迟来的认可。1963年3月4日,威廉斯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6]
威廉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7]从1923年诗集《春天与一切》到1946年史诗《帕特森》的出版,作为诗人的威廉斯实现了自身创作的完美蜕变,前者意味着他在诗歌创作上渐次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疆域,后者是对社会以及个体人生存境况的深刻揭露,为他赢得广泛赞誉,至此威廉斯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作为一个兼具医生身份的诗人,威廉斯与同时期的其他学院派诗人如庞德艾略特不同,他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摒弃形而上的思想追求,这推动了客体诗派的形成。其诗学主张“思在物中”也被客体派诗人奉为创作圭[niè][8]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