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679-742年),本名李成器,因避讳昭成皇后的尊号,改名为宪,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之孙,唐睿宗李旦与肃明皇后刘氏的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1][2]
为人恭谦谨慎,初封永平郡王。[1]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李旦继位,册封为皇太子。[1][2][3]武则天以“周”代“唐”后,改授为皇孙,并出阁开府,后改封为寿春郡王,“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晋升其为蔡王,但其坚决辞让。[1][2][4]唐隆元年(710年),进封为宋王;不久后,唐睿宗复位,以嫡长子之身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加封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及太子太师,后升迁为尚书左仆射、司徒。[1][2]玄宗李隆基登基后,进封为司空及太尉,后改封为宁王;历任岐州、泽州、泾州等刺史。因秉持不干议朝政及不与人结交,得到玄宗李隆基的信任,兄弟之间友爱如初。[1][2]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1月),病逝于长安,终年六十三岁,玄宗李隆基闻之,失声痛哭,追谥为“让皇帝”,又追赠其妃元氏为“恭皇后”[1][2],葬于惠陵(今陕西蒲城西北三合村)[5]。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李宪,本名为李成器,为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高宗李治时初封为永平郡王。[1][2]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李旦继位,册立年仅六岁的李成器为皇太子[1][3];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更改国号为“周”,加尊号为圣神皇帝,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6],李成器被武则天册封为皇孙,与其五个弟弟同一日离开皇宫前往封地就藩,并给予开府设置属官的权利。[1][2]长寿二年(693年),李成器改封为寿春郡王[4];长安年间(701-704年),累积转任左赞善大夫,并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1][2]神龙元年(705年),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7]中宗李显继位后,改封李成器为蔡王,晋升为宗正员外卿,并加赐实封四百户,加上原有的实封共计七百户;但李成器坚决推辞,认为承担不起大国的封地,依旧担任寿春郡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