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

美国女作家
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Harriet Elisabeth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废奴主义者。[1]
哈里特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利奇费尔德市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深受神学影响。1824年-1832年,哈里特在大姐凯瑟琳创办的哈特福德女子神学院学习,并在此期间逐渐信仰基督教。1832年,她随父移居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在当地一所女子中学当教师,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教育界的活动,并在4年后和神学院教授卡尔文·斯托结婚。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同年,《逃亡奴隶法案》的通过激起了废奴主义者的愤怒,哈里特开始在《国民时代》上连载《汤姆叔叔的小屋》,并于1852出版,引发了广泛影响。[2]此后哈里特继续创作了《德雷德:阴暗地大沼泽地的故事》(1855)《牧师的求婚》(1859)等多部作品。1872年-1873年,哈里特受邀在美国多地进行了阅读演说,其后迁居至哈特福德市,继续在写作中度过晚年。1896年,哈里特在哈特福德去世,终年85岁。[3][4]
哈里特为美国的黑奴解放运动做出了较大贡献,她常参与废奴演说,帮助发行反对奴隶制的出版物。她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国出版的第一年就售出约30万册,并很快被改编为戏剧,每次上演场场爆满,激发了美国广大民众对奴隶制的愤怒。林肯总统曾称她是“写了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5][4]

人物生平

比彻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