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装备大口径火炮和厚重装甲的水面主力舰
战列舰是一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超厚防护装甲以及具备水下防护能力、较大的巡航半径和远海适航性大型水面战舰。[2]15世纪末期当火炮成为战舰的主要武器时,海战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下半叶,海战战术都被“战列线”的战术所主导。这种编队由一行行的战舰组成,与敌舰航行平行或呈角度,通过战舰侧面排列的火炮打击敌舰。那些火炮数量多,能够在战列线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战舰被称为“战列舰”。[3]18世纪当时最强大的木质风帆战舰的专业名称是风帆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19世纪60年代,随着舰艇改为钢铁建造而且添加大量装甲,描述一流战舰的术语变成了“铁甲舰”(ironclad)或“装甲舰”(armored-clad)。而在19世纪晚期,“战列舰”(battleship)和主力舰(capital ship)的说法开始使用,最终“战列舰”成为描述海军核心主力舰艇最常用的说法。[1]
战列舰的发展历经风帆时代、铁甲舰时代、无畏舰时代和条约时代,最终在二战前达到巅峰。但是由于航母等舰载航空兵力量的出现,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却开始下降。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只能沦为对岸炮击支援两栖登陆的角色。而日本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从来没有实现其所谓的海上决战的设计意图。[4]二战中参战的70艘战列舰,被击沉、击毁28艘。战后各国停建并开始淘汰战列舰,虽然美国海军为了对岸火力打击而多次启用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但仍难以阻挡战列舰消亡的大趋势。[5]2006年美国海军部长行使权力将最后两艘战列舰“衣阿华”号和“威斯康星”号海军舰船名录中剔除,这为两艘舰艇彻底退役扫清了道路。[6]

发展历程

风帆时代

从17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海战都是以风帆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和战列队(line of battle )为主导。这些巨大的三桅木质船长约120至210英尺,宽30至60英尺,一般搭载40到130门炮,分别装在两层、三层甚至四个甲板上。风帆战列舰是当时最昂贵、技术最先进的海战武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建设的标准,就像一战时的“无畏”战列舰或二战时的航空母舰一样。而战列队是将战舰的火力最大化的最佳战术排列方式,因为每艘船都可以为相邻的船舶提供火力支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