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北蝰[kuí](拉丁学名:Vipera berus[1]),是蝰科蝰属的动物。[1]极北蝰的分布可达到北极圈边缘的北纬67度,[6]以及海拔2700m的山区。其多生活于温带、寒带的林区和草原草甸区。[7]极北蝰分布于中亚及北亚,欧洲北部及中部。[5] 极北蝰的全长,雄蛇(435+65)mm,雌蛇为(505+55)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明显有别。吻钝圆,躯干较粗,尾较短。生活时,背面灰色或橄榄黄色,沿背脊有一波状或锯齿形浅黑色纵带纹,两侧各有一列斑点;腹面为一致的灰色,具浅色斑点,尾末端通常黄色。头背有一“><”形浅黑色斑,眼后有一深色纵纹,上唇鳞带白色或浅黄色,前缘褐色。吻鳞高与宽相等。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后及下方均被小鳞围绕。[7] 1985年,极北蝰被列入《吉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第四类保护动物。[8]2020年,其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濒危等级为VU。[9]2021年,其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保护级别为二级。[10]2022年,其在红色名录中等级为LC。[4]
形态特征
极北蝰的全长,雄蛇(435+65)mm,雌蛇为(505+55)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明显有别。吻钝圆,躯干较粗,尾较短。生活时,背面灰色或橄榄黄色,沿背脊有一波状或锯齿形浅黑色纵带纹,两侧各有一列斑点;腹面为一致的灰色,具浅色斑点,尾末端通常黄色。头背有一“><”形浅黑色斑,眼后有一深色纵纹,上唇鳞带白色或浅黄色,前缘褐色。吻鳞高与宽相等,与吻端二枚小鳞(端鳞)相切。鼻孔较大,位于鼻鳞中央;鼻鳞与吻鳞间隔1枚鼻吻鳞;头背面鳞片仅额鳞、顶鳞及眶上鳞为大形鳞片;额鳞前方有小鳞13—17枚(包括2枚端鳞),仅1号标本的额鳞左前角切眶上鳞,其余的均为一行小鳞隔开;左右顶鳞在中线彼此相切,前切额鳞,与眶上鳞间隔1行小鳞。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后及下方均被小鳞围绕,与鼻鳞间隔二行小鳞,与上唇鳞间相隔一行小鳞;上唇鳞9,1号右侧为8,第4、5两枚恰位于眼正下方;下唇鳞10或11枚,也有一侧为9或12枚者,第1对下唇鳞在颏鳞后方彼此相切;前4或5枚(1号右侧为3枚)切唯一的一对颔片。背鳞21(23)— 21 — 17行,均明显具棱,或仅最外一行平滑。腹鳞雄性147、148,雌性153、156;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雄性40、41,雌性29、33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