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果油树(学名:Elaeagnus mollis Diels),柴禾、仄棱蛋、毛折子等[1],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植物[3]。翅果油树为中国特有稀有树种,主要分布于山西省,陕西省也有少量分布[4],生于海拔700-1300米的阳坡和半阴坡的山沟谷地和潮湿地区[1]。1998年翅果油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5]。 翅果油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茎直立,高2-10米。幼枝为灰绿色,老枝为栗褐色或灰黑色;芽球形,黄褐色。叶 为纸质,稀膜质,呈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叶柄半圆形。花为灰绿色,芳香,常簇生于幼枝叶腋;花梗被星状柔毛;萼筒钟状,裂片近三角形或近披针形,萼管为短矩圆形或近球形。果实近圆形或阔椭圆形,翅状;果核为栗褐色,纺锤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1]。 翅果油树可作为用材树种,其木材可作建筑、农具、家具用材[6];亦是理想的薪柴树种[4];果实形似“宫灯”,是庭院美化的优良树种[6];种子含油脂,出油率较高,榨出的油可食用、药用,亦可用作肥料[1];花富含花蜜,是良好的蜜源[4];嫩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以作为牲畜饲料加以使用[4];根系发达,有利于防风固沙[6]。2009年4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翅果油树:神奇的国宝”。[7]
研究历史
翅果油树起源于第三纪时期,为现存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后的孑遗植物之一[6],在研究世界的植物分布、区系组成以及地史变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翅果油树由法国人Girald于1899年在中国陕西省户县劳峪山首次发现,其拉丁学名在1905年被德国科学家Diels确定。1966年李大章在中国山西乡宁县发现了其新分布。1976年对翅果油树在中国的分布状态、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经济价值以及栽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调研,并且确立了其地域上的中国特有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