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通信使

朝鲜通信使
朝鲜通信使(朝鲜语:조선통신사,日语平假名:ちょうせんつうしんし)是指历史上朝鲜派往日本的官方正式使节。广义是指15世纪到19世纪朝鲜王朝派往日本室町幕府、丰臣政权、江户幕府和明治政府的外交使节,狭义是指壬辰倭乱后自1607年到1811年朝鲜王朝派往江户幕府的12次外交使节。朝鲜遣日使节名目或有不同,但其性质大体相似,而且大多数以“通信使”为名称,所以统称为“朝鲜通信使”。朝鲜通信使是朝鲜王朝“事大交邻”外交政策的一环,与日本派往朝鲜的“岁遣船”一起构成了当时朝日官方往来的主要形式,它发展了朝鲜和日本的政治关系,加强了朝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维护两国间的和平起到重要作用。19世纪后期被近代外交体制所替代。

名词解释

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自古以来有着紧密的联系。1392年朝鲜王朝建立后,实行“事大交邻”的外交政策,即对中国的尊崇和对周边国家的平等交往。这种外交政策的表现之一便是互派使者和开展贸易。1402年和1403年,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和朝鲜国王李芳远分别受到明朝的册封,两国由此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1404年,日本室町幕府派出“日本国王使”访问朝鲜,朝鲜于1413年首次派出以“通信使”为名义的使团,开启了派遣朝鲜通信使的先河。通信使是朝鲜王朝官方正式使节团,肩负着沟通两国关系、传达友好意愿的重要使命。朝鲜王朝前期共派遣了8次通信使,其中向室町幕府派出了6次,仅有3次成功完成任务。此后,由于日本处于战国时期,朝鲜百余年来未向日本派遣通信使。直到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朝鲜于1590年再次派出通信使,但在两年后爆发的“壬辰倭乱”导致两国关系中断。1596年,朝鲜又派出了通信使,随明朝册封使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这一时期的通信使虽频繁往来,但并未形成制度化的外交行为。相比之下,壬辰倭乱后的通信使不仅在200多年间持续不断,而且成为了朝鲜王朝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对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6年《江华条约》签订后,朝鲜开港,朝鲜王朝又向日本明治政府派出了4次“修信使”,尽管形式上继承了通信使的传统,但因其适应了新的时代背景,被视为一种新的外交形态。[1]

邮寄情况

复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