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

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
阿克巴(英语:Akbar,1542年10月15日-1605年10月17日),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伊斯兰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宗教改革家。全名阿布·乌尔法特·贾拉尔丁·穆罕默德·阿克巴(Abu'l-Fath Jalal-ud-din Muhammad Akbar)。[5][3]
阿克巴出生于信德的奥马尔古德村,胡马雍的长子。1555年任旁遮普总督,1556年在宰相拜拉姆汗辅佐下即位,1560年铲除拜拉姆汗,1562年开始开疆拓土,1570年与拉杰普特诸王公结盟,1573年征服古吉拉特,1580年平定孟加拉、比哈尔的达乌德叛乱,结束阿富汗在这一地区的统治,1596年统一北印度,1598年阿克巴亲率大军进攻德干,1601年最后征服阿西尔加尔,1574年后阿克巴进行一系列内政改革,实施“普遍宽容”的宗教政策,创立“一神教”以缓和印度教徒的反伊斯兰教情绪。晚年时,儿子贾汉吉尔急于上位,造成父子隔阂甚至争斗。1605年,阿克巴卒于阿格拉,贾汉吉尔继位。[4]
阿克巴在位50年,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他征服印度全境,将首都从德里迁至阿格拉,建立了王权至上半世俗政体;废除了向非穆斯林人丁征收的人头税,推行宗教自由平等,奠定了多元文化社会基础;革除传统社会陋习,提倡婚姻自主,倡导一夫一妻,反对近亲结婚,废除寡妇为丈夫殉葬制度,允许寡妇改嫁,禁止童婚;推动文学艺术发展,鼓励不同语种作品互译;促进印度音乐和伊斯兰音乐融合,催生了融波斯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印度文化于一体的莫卧儿画派。在伊斯兰发展史上,阿克巴因其丰功伟业,而与波斯的阿拔斯大帝、奥斯曼的苏莱曼大帝齐名并称。[1]

人物生平

少年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