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王国(英语:Kingdom of Prussia,德语: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个位于欧洲北部,现今德国、波兰境内的君主制国家。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立,1871年,普鲁士王国并入德意志帝国,一战结束后,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一同灭亡。[1] 普鲁士王国形成的基础是普鲁士公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马克。1618年,霍亨索伦家族控制的勃兰登堡与普鲁士公国合并,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1701年,神圣罗马帝国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又译弗里德里希三世)通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交易,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头衔,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遂成为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建立后,经过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发展,国家实力变强。腓特烈二世即位后,普鲁士王国开始不断向外扩张,先后发动和参与了西里西亚战争、英法七年战争、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等,并于俄国、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普 鲁士王国得到了空前的扩张。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曾进行过干预,但在1807年被拿破仑击败,领土被分割,军队也被迫压缩。1813年,在拿破仑侵俄失败后,普鲁士再次加入反法同盟一方,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并在战后恢复了过去的领土。19世纪中叶,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活跃,普鲁士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核心。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864年-1871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并建 立了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普鲁士王国也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邦。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普鲁士王国随着德意志帝国一同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鲁士于1947年2月25日正式被废除,普鲁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彻底消失。[2][3][4][5][6][7] 普鲁士王国自建立后便在不断扩张,到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的人口达到了2360万,面积达到了34.71万平方公里。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普鲁士王国是帝国境内最大的一个邦,其人口占帝国总人口的61%,面积占帝国全部的55%。普鲁士王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并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在经济上,普鲁士历代国王实行了重商主义,推动了普鲁士经济的发展。军事上普鲁士一直贯彻着军国主义的思想,军队数量、实力均在欧洲各国中处于前列。[8][9][10] 名称来源
普鲁士即普鲁士人的领土,位于欧洲北部,波罗的海南岸地区。普鲁士人这个称呼最早见诸史料约为公元965年,写作Bruzi或Borussi,后来一般称Pruzzen,属于印欧人种中的波罗的海族。13世纪后,普鲁士地区被德意志宗教骑士团控制,建立了骑士团国家,16世纪骑士团国家世俗化为普鲁士公国。17世纪,控制德意志东北部勃兰登堡马克[a]的霍亨索伦家族继承了普鲁士公国,形成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加冕为“普鲁士的国王”,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遂变成“普鲁士王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