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

清代彭定求等十人编校的古籍
《全唐诗》又名《钦定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zuǎn],并于次年十月编校完成的古籍。[1][2]
《全唐诗》以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及清初季振宜《唐诗》为底本,以石碑等记载增补,又进行校订而成。全书共900卷,目录12卷,收诗家2246人,诗48900余首,包含帝王后妃作品、宗教祭祀歌诗、乐府、各家诗作、联句、残句、谶记、谚、谜、词等,依时代分人排次,并附有作者小传。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共有120册。后有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四函),合成32卷。1960年中华书局出排印本。1979年中华书局将1960年版改为平装本25册。1999年,中华书局将1960年出版的点校本改正了一些排印错字,并在全书后列入陈尚君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并采用简体横排,以适应时代,便于读者使用。[3][2]
此书堪称唐诗集大成者,是一部比较完备的、能全面反映唐诗面貌的巨著,对于研究唐代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都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4][2]

成书背景

清初满州贵族刚入主中原,尚需时间接受中原地区汉族文化,且各地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仍在继续,朝中满汉关系有待妥善处理,统治者无法在文治上投入更多力量。到了康熙年间,统治趋于稳定。康熙帝对传统的经史诗文比较感兴趣,也有一定造诣。在他中年以后,天下大定,于是逐渐采取若干文治措施,以彰显满清王朝符合正统。康熙帝曾经六次到江南,所到之处,寻访古迹,赏赐文人,营造欣欣向荣的盛世气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康熙帝本身的喜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弘扬文治,笼络民心。修编《全唐诗》同样也是康熙帝加强意识形态统治,拉拢汉族上层人士,巩固政权的举动。[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