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条(CoveredElectrode)是一种焊接材料[4],供手工电弧焊用的熔化电极,由药皮和焊芯两部分组成[1]。焊条是焊接回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焊接过程中不仅传导电流,而且作为与焊件产生电弧的一个电极,同时还起着填充金属的作用[4]。焊条的直径和长度是指焊芯的直径和长度,焊条的直径实际上是指焊芯直径,通常为2、2.5、3.2或3、4、5或6mm等几种规格,最常用的是小3.2、小4、 小5三种,其长度"L"一般在200~550 mm之间。 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条受热熔化,以熔滴的形式进入熔池,并与熔化了的母材共同组成焊缝,焊条药皮是进行必要的冶金反应和保证焊接质量所必需的重要材料[4]。
发展历史
焊条电弧焊俗称手工电弧焊(ShieldedMetalArcWelding,SMAW),简称手弧焊[5]。焊条电弧焊发展于19世纪初叶,1881年的巴黎首届世界电工展览会上俄国人NikolaiBenardos展示了一种碳弧焊接方法,并可向电弧或熔池添加填充金属棒或金属丝;1890年另一位俄国人NicolaiSlavianoff进一步发展了弧焊方法,使用金属棒作为电极代替碳棒。这样电极既是热源,又作为填充金属;1907年,瑞典人OscarKjellberg发明了药皮焊条,使焊条电弧焊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实际的应用,开创了焊条电弧焊发展的新纪元;1930~1980年漫长的工业发展时期,焊条电弧焊始终是应用最广的焊接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高效的焊接方法相继进入实用阶段,焊条电弧焊应用比率有所下降[3]。 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