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苋

苋科苋属植物、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
刺苋(学名Amaranthus spinosus)[2],又名竻苋菜、勒苋菜[1]等,是苋科(Amaranthaceae)苋属(Amaranthus)植物[2]。刺苋原产于北美洲南部及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广泛栽培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北美洲的部分地区[3];在中国,刺苋生长在东部的季风气候区[1]。刺苋常见于荒地或园圃地中[4]
刺苋是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无毛或幼时沿叶脉稍有柔毛。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小苞片狭披针形;花被片绿色。胞果矩圆形,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种子近球形,黑色或带棕黑色。花果期7-11[2]
刺苋的全草在中国民间多作为中草药,具有凉血止血,清利湿热,解毒消[yōng]的功效[5];此外,刺苋嫩茎叶可食用[2]
刺苋作为外来侵入物种,已经成为中国热带地区的常见杂草,对经济作物、粮食蔬菜、人体健康都产生了有害影响[6],刺苋在2010年1月7日被列入了中国环保部公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7]

研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