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艺术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或五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1]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主要研究音乐学器乐学、作曲和作曲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方面,进行音乐分析、创作、编辑等。毕业后可从事音乐分析、音乐创作等工作。[1]

专业发展

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往往以西方“新”音乐在我国的传播为标志。自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兴起以来,西方音乐在中国不断传播与发展,与此同时,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理论也开始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新思潮的冲击下,开始走向探寻民族化和个性化的道路。随着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音乐与舞蹈类专业经历了一场洗礼,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快速地萌芽、成长并且不断成熟。1920年,萧友梅博士将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与作曲技术理论带回国内,直到1927年国立音乐院的创建,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得以真正的展开。[4]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12年)》中,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设为新开设专业,专业类别为艺术类,专业代码为130203,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