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鲫(学名: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别名日本鲫、大阪鲫、河内鲫等[2][3],原产于日本琵琶湖,后被中国、韩国等地引进,因其体色银白,且其食性、鳃耙结构、习性等与白链相似而得名。由于白鲫具有食性广、生长快、 个体大、起水率高、病害少等优点,且在中国各种淡水水体中都能正常生长,因此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后来成为中国的淡水养殖对象之一[2][7][1]。 白鲫是以浮游植物等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一般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喜群集,其对水质变化、低溶氧量均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白鲫的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耐低温且无需越冬,能终年正常摄食和生长[2][8][9]。此外,白鲫还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无论是天然水域,还是人工养殖,其生长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鲫鱼[6][9]。
白鲫体色银白,体型较大,体长195-215毫米,在原产地最大个体可达2.5千克左右,高而侧扁[4][2][6]。白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中国各地普遍食用的鱼类之一,烹制方式多样[10]。
由于道路建设工程和防洪大坝建造的需要,白鲫在琵琶湖岸边的繁殖栖息地迅速减少。此外,入侵鱼类也会捕食白鲫的鱼卵和幼鱼。2017年,白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1]。为扩大白鲫的种群,日本政府在琵琶湖海岸线上重建芦苇栖息地,以增加白鲫栖息繁殖地的面积[1]。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