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

刘宋第三任皇帝
刘义隆(公元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徐州彭城郡彭城县江苏省徐州市)人,刘宋武皇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之弟,刘宋第三位皇帝(公元424年—453年在位)。[1]
义熙三年(407年),刘义隆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晋时期,历任彭城县公、使持节、监徐[yǎn]青冀四州诸军事、前将军徐州刺史等重职。刘裕登基后,册封宜都王,又先后出任镇西将军、督北秦、督湘州等职。景平二年(424年),宋少帝刘义符被废黜,百官迎立刘义隆即位,同年改元元嘉。在除掉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后,继续施行刘裕的治国之策,三十年间,劝民农桑,减免赋役,救助流氓灾民,使得民有所系、吏多清廉,且重视儒学教化,举贤纳才,此外还与周边国家多有和平往来,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一定的繁荣发展,史称“元嘉之治”。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度北伐,但因刘义隆战略失策、刘宋兵力弱小等因素,皆以失败告终,朝政也随之衰落。[2]
元嘉三十年(453年),皇太子刘劭谋反,刘义隆为太子部下张超之所弑,时年四十七岁。刘[shào]即位后,为其上庙号中宗,谥号为景,后孝武帝刘骏即位,追改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文,葬于长宁陵[1][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渐得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