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

外科疾病
阑尾炎(Appendicitis)是一种因阑尾腔内梗阻、细菌感染及阑尾或肠道异常等原因造成阑尾发生炎性改变的常见外科病。其临床表现以腹痛、右腹部压痛及白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主要包括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和特殊类型阑尾炎。其中以急性阑尾炎较为多见,慢性阑尾炎少见[2]
阑尾(Appendix)位于机体右髂窝处,外形如蚯蚓,长度可从2至20cm,大部分为为6至8cm,直径为0.5至0.7cm。阑尾在盲肠末端,位于三条结肠的会合点,因此其位置随盲肠位置不同而变化,但一般会在右下腹部。
Fitz于1886年首先正确地描述阑尾炎的疾病历史、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学,同时还提出治疗方式为阑尾切除术。查尔斯·麦克伯纳(Charles McBurney)首先描述了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并命名为“麦氏点(McBurney’s point)”[1]
青壮年(20~39岁)为阑尾炎的高发人群,老年人群发病率上涨至5%,儿童阑尾炎多见于6~12岁儿童[3]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发病率约0.05%~0.10%,在孕期各个阶段均可发生,但常见于孕6个月内[4]
阑尾炎常以腹痛,压痛,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典型诊断指标,也可结合患者其他临床、体征检查,以及B超、CT、影像学以及腹腔镜检查等辅助手段明确诊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