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是指资产价值过分膨胀,远超过了实际经济状况,形成了虚拟经济超过实体经济,从而引发经济危机的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30年代荷兰的“郁金香疯狂”。泡沫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对资产的过度投资、盲目乐观追求虚拟资产、错误的宏观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泡沫经济常常导致资源浪费、资源错置,导致价格极度不稳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犯罪等社会问题。[1][2][3] 泡沫经济的影响范围广泛,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例如1990年前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经济。除此之外,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芬兰以及墨西哥等国家也因“泡沫破裂”而引发过金融危机。[1][4][5][6]泡沫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不具有典型的市场均衡性和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和投资现象。因为泡沫经济不具备市场均衡性,所以价格偏离平衡水平,伴随大量的投机行为和投资现象,这些会影响市场价格,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泡沫状况的发展。[7][8][9] 定义
在经济学界,对于泡沫的定义存在争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费雪提出的,认为泡沫是指资产价格虚高,但该定义缺乏确定性的标准来衡量虚高的程度。另一类是由李俊慧提出的,认为泡沫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资 产价格快速上涨并且出现短暂的高点,然后价格快速回落,回到了之前的水平,甚至更低。这种价格上涨的部分被称为泡沫。但该定义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定义,缺乏可证伪性。因此,目前经济学家难以提出一个符合要求且可以进行事实验证的泡沫定义。同时,泡沫的存在也无法事前准确判断,只能在事后通过观察结果来推断泡沫的原因。[10][11]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a]价格的过度膨胀,导致其价格脱离了个别实体资本的运营状况,也脱离了整个实体经济[b]的运营状况。过度的膨胀通常是由于过多的货币资本用于虚拟资本的投机而导致的,而投机狂热往往是由于人们对资产价格继续上涨的不合理期望引发的。泡沫经济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最终导致经济陷入衰退。虽然学术界对泡沫经济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与虚拟资本价格问题有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