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用多孔菌的统称
桑黄,又叫桑耳、桑黄菇、桑菌、桑臣、桑鸡、桑上寄生、桑檽、桑娥、木麦、木夋、胡孙眼,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用多孔菌的统称,在中国有着两千余年的用药历史,在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于桑黄的记载(书中称为“桑耳”)。“桑黄”为多年生真菌,幼时黄褐色,老时变为黑色。本草著作中所描述的“其黑者”、“其黄熟陈白者”,其实应是对桑黄生长不同时期形态的描述。[1]其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 “桑黄”这一名称则出自唐初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历代本草书籍中对“桑黄”名称的记载各不相同,据考证约有12个。如在《药性论》中称“桑臣、桑黄或桑耳”,《酉阳杂俎》中称“胡孙眼”,《篡要奇方》中又称“桑黄菇”等,但在历代古医书中被广泛使用的是“桑耳”这个名称。而现代研究中基本多用“桑黄”这个名称。[1]有研究结果表明,从桑黄中分离得到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此外还有黄酮、香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