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

一类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用多孔菌的统称
桑黄,又叫桑耳、桑黄菇、桑菌、桑臣、桑鸡、桑上寄生、桑檽、桑娥、木麦、木夋、胡孙眼,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用多孔菌的统称,在中国有着两千余年的用药历史,在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于桑黄的记载(书中称为“桑耳”)。“桑黄”为多年生真菌,幼时黄褐色,老时变为黑色。本草著作中所描述的“其黑者”、“其黄熟陈白者”,其实应是对桑黄生长不同时期形态的描述。[1]其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
“桑黄”这一名称则出自唐初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历代本草书籍中对“桑黄”名称的记载各不相同,据考证约有12个。如在《药性论》中称“桑臣、桑黄或桑耳”,《酉阳杂俎》中称“胡孙眼”,《篡要奇方》中又称“桑黄菇”等,但在历代古医书中被广泛使用的是“桑耳”这个名称。而现代研究中基本多用“桑黄”这个名称。[1]有研究结果表明,从桑黄中分离得到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此外还有黄酮香豆素麦角甾醇、琼脂酸、脂肪酸三萜、芳香族酸、氨基酸、木糖氧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zhǐ]酶、纤维素酶等。其中多糖、黄[tóng]、三[tiē]和酚类物质被认为是桑黄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功效,在有效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防治肿瘤、治疗糖尿病、保护肝脏及抗氧化等方面有着明显疗效,如多糖便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首要物质。[1]

真菌介绍

古籍记载

桑黄的药用记载最早源自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神农本草经》是累积秦汉以来诸多人之集体论述,因此该书中对于桑耳的说法可能混合了桑黄和木耳,或其他真菌(吴声华 2012)。桑黄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其主要功效为治疗妇科疾病。该功效也见于唐朝所颁布全世界最早的官方编修药典《新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记载桑黄疗效。《本草纲目》把桑黄列于“菜部”,并说明菌质硬者为“臣”、“黄”,菌质软者为“鸡”、“娥”或“[é]”、“鹅”。故桑黄的“黄”或指颜色或指质地,其中“桑臣”和“桑黄[]”可能为桑黄,但“桑耳”、“树鸡”、“树鹅”和“桑鹅”等可能是木耳类(吴声华 2012;包海鹰等2013,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