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县)人,明末清初大儒,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世遂称船山先生,是"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1] 王夫之有兄弟三人,他最小。幼时曾随兄长一起学习。明末战乱,他避居山野。顺治年间才回到衡阳。崇祯十五年(1642年),24岁的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等考中举人,王夫之以 《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明亡,王夫之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后又到桂林依瞿式耜(sì)[a]。瞿式耜[sì]殉难后,王夫之隐居船山,研究、著述四十余年。1692年,王夫之在湘西草堂逝世,享年73岁。[2]
王夫之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王夫之将古代的哲学发展推向了高峰,他的哲学思想在"气"、"理"、历史进化论以及知行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王夫之的学说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中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峰。"[3]其著作百余种、四百多卷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天文、历算等各方面,在经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开创性贡献,代表著述有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黄书》《恶梦》《楚辞通释》《诗广传》等。同治二年(1863年),其著作被编为《船山遗书》。[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