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又名鬼禾,是禾本科 (Poaceae)稻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2]。野生稻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在中国产于广东、云南、台湾等地。常生于海拔600米以下的江河流域,平原地区的池塘、溪沟、藕塘、稻田、沟渠、沼泽等低湿地。[2]其感光性强,喜温,可在各类型土壤条件下生长。花期4-5,果期10-11月。[5] 野生稻秆高约1.5米,下部海绵质或于节上生根。叶鞘圆筒形,疏松、无毛;叶耳明显;叶片线形、扁平,边缘与中脉粗糙,顶端浙尖 。圆锥花序直立而后下垂;主轴及分枝粗糙;小穗基部具2枚微小半圆形的退化颖片;成熟后自小穗柄关节上脱落;颖果长圆形,易落粒。[2] 野生稻染色体组与栽培稻同是 AA 型,是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 最近缘的野生种,野生稻在其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为现代栽培品种的改良奠定了遗传基础,让野生稻成为了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亲本。同时,也为研究栽培稻的起源与驯化提供了重 要帮助。[6][3] 形态学分类
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稻属野生种,为适应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抵御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等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野生稻在其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3]。李道远等学者将中国野生稻分为多年生匍匐生态类型和多年生倾斜生态类型[7]。庞汉华等学者将野生稻分为一年生群和多年生群两个群,后又细分为九个类型。其将多年生群分为原始匍匐型、普通匍匐型、深水倾斜型、半直立型和直立型;将一年生群分为普通倾斜型、半直立型、直立型和近栽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