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
“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意为清静虚无,顺应自然变法。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1]
老子的“无为”既包含了个人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包括了中国人政治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形成了老庄之学,对道家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老子“无为”的政治追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黄老之学,并与刑名法术之学结合,成为了治国理政的方法之一。汉初采用“无为”的治术,即“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1][2][3]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春秋时期是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崩溃的时代,也是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的时代,各国为了强大自身,越来越重视“有为”而治,老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4]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儒家也讲“无为”,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思想一样,最高理想就是“无为而治”。[5]
在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无为”的思想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列子庄子杨朱刘安等人都对“无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列子》《庄子》《淮南子》等著作,河上公王弼、苏澈等人都对《道德经》中“无为”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