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英文: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常见于婴儿、青春期及成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1]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感染、皮肤油脂过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及个体易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1][5]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硫黄、水杨酸具有抑菌、角质剥脱抗炎作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适用于中至重度或弱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少量渗出、糜烂部位可用1%雷凡诺尔锌氧油,头部皮损可用含酮康唑的洗发水洗头。严重者可能需要系统用药,包括伊曲康唑、糖皮质激素等。[1] 该病有两个发病高峰,即2周龄到12月龄的婴儿、青少年和成人[3]。青少年和成人之中有临床意义的脂溢性皮炎的患病率约为3%,在20-40岁达到峰值;[3]不满1个月的婴儿中约10%有脂溢性皮炎,可累及约7%的1-2岁儿童。[6]
规律生活、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和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加强控油和保湿可以起到一定预防作用。[1]现有 疗法不能治愈成人和青少年脂溢性皮炎,必须持续使用或间歇性重复使用以防复发。大多数新生儿和婴儿病例最终在数周至数月内自发消退。[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