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yóu](学名:Ephemeroptera)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下的一目[3]。它是一类古老的昆虫,距今已有3亿年[8]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带翅昆虫[3]。已知的全球蜉蝣目动物群有42科400多属3000多种[9]。其稚虫通体黄褐色,体长20~30毫米,有扁平型和鱼型两种,长有咀嚼式口器,胸部长有六足,无翅,尾部有细长的尾丝,主 要取食水藻或高等水生植物的碎片,少数食肉[3][10][11]。成虫体壁轻薄光泽,外形多为白色、褐色、淡黄色。膜翅透明,腹部长有2-3根分节尾丝,飞行时体态轻盈优美,停立时双翅直立[12]。由于口器退化,成虫不再进食[3]。 蜉蝣分布广泛,稚虫几乎存在所有淡水区域,成虫常栖息在溪流、湖泊、江河边的树丛等避光处[5]。蜉蝣交配时会选择婚飞,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和孤雌生殖[5]。蜉蝣的一生会经历卵、稚虫、亚成虫、成虫四个阶段[12]。 研究蜉蝣化石有助于探讨其起源、进化、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为研究其他有翅昆虫及其翅的起源与演化、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气候、地球演变和生物进化提供重要参考[13]。此外,蜉蝣稚虫在水质监测中也有着广泛应用[14]。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的蜉蝣目昆虫中已有2类灭绝2类濒危[4]。
然而,中国古人错误地将蜉蝣的成虫期视为整个生命周期,使其在古诗词中被描绘成“朝生暮死”的形象,用以咏叹人生短暂,生命易逝[15]。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