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共计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其中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类型。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其他列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地理,以及文字、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楚简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具风格,展现了由篆变隶的历史轨迹[1]。
历史沿革
包山楚简的发掘工作始于1987年1月,由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为了配合荆沙地方铁路建设而开展。在距离战国楚古都纪南城约16千米的荆门十里镇王场村包山岗地发现了这批竹简。发掘出的竹简共有448枚,其中有字者278枚,竹牍1枚。包山楚简总字数达到12626字,其中竹简12472字,竹牍154字。单字达1605个,合文31个。包山二号墓墓主邵佗,官居左尹,身份相当于周制的大夫。下葬时间为公元前316年楚历六月二 十五日。
形制特征
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