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学名: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又名鹰爪风、双钩藤等[1],为茜草科(Rubiaceae)钩藤属(Uncaria)植物[3]。钩藤分布于中国、日本和越南等地[4],在中国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省区[5],自然分布在海拔600-1200米的山坡或丘陵坡地背阴面[1],或生于山谷溪边的疏林、灌丛中[5]。
钩藤为常绿木质藤本[1],嫩枝较纤细,呈方柱形或略有4棱角。叶片为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干时为褐色或红褐色;托叶狭三角形。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处;总花梗具一节,苞片微小,或成单聚伞状排列;小苞片线形或线状匙形;萼裂片近三角形;花冠裂片卵圆形。果序直径10-12毫米;小蒴果被短柔毛,宿存萼裂片近三角形,呈星状辐射。花、果期5-12月[5]。 钩藤的带钩茎枝可入药,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熄风止痉、清热平肝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鼻衄[nǜ]不止等[6]。其花、叶秀丽,适宜于南方庭园栽植,可覆盖棚架、山石等[7]。 本草考证
钩藤始载于《别录》,原名钓藤。《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出建平。”《新修本草》中记载“出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叶细长,茎间有刺若钓钩者是。”《本草衍义》中记载:“钩藤中空……长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背有。”《纲目》中记载:“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以上所言形态特征、产地等均与钩藤属植物相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