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60107T,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4][1]文化遗产专业于2016年设立。[5] 文化遗产专业通过文化遗产及相关课程的教育与实习,培养热爱文化遗产事业、熟悉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具备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以及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宣传等基本流程、掌握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具备一定的自然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文化遗产专业的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200-250人。[6]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共有14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2]
设置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与此相关的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学术机构和民间团体纷纷涌现。就大学专业教育而言,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大学在培养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方面的高端人才。中国文化遗产大学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尽管有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30余所高校都在历史、考古、美术学等本科专业中设置了“文化遗产”方向,但文化遗产专业迟迟未开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