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

中国近现代画家
陈半丁(1876年5月14日-1970年1月29日),名年,字半丁,又字静山,斋号甚多,常用的有敬洗堂、饮雪庐、五亩之园等,[3]浙江绍兴柯桥镇人,是中国近现代画家、京津画派的领袖人物。[2][4][5]
陈半丁出身医学世家。幼年他家境贫寒,6岁丧母,9岁丧父,十多岁便当佣工。1894年,18岁的陈半丁到上海谋生,被蒲作英帮助介绍与任伯年相识。不久,又结识了吴昌硕,并住在吴家寓所,跟随吴昌硕学四书、画及刻印,还为其整理资料。陈半丁跟随吴昌硕十年,朝夕相处,深得吴氏真传。在这十年中,陈半丁又与吴谷祥吴石仙、金吉石等十多位海上名家来往,受益匪浅。他还涉猎明、清徐渭陈道复赵之谦等人作品,造诣日渐深厚。1906年,陈半丁从上海去到北京,曾有人推荐他任职为官,陈半丁毅然谢绝。属守其先人遗训,专门从事艺术,以卖画为生,“清风高节是家传”的印文正是当时的写照。陈半丁到北京时,已行而立之年,开始的几年卖画比较吃力。1910年,陈半丁邀吴昌硕来京,吴昌硕在京数月,亲自为他撰书画、篆刻润例,并介绍京城名人吴颧岱、贺履之、陈师曾与他相识,局面逐渐好转。1916年,应他的远亲蔡元培之邀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2年,陈半丁的十幅作品由陈师曾携带到日本与吴昌硕、凌直元、王梦白等人作品同时展出,六幅作品被人购去。1928年,杭州国立艺专成立,他应郑锦耿之邀,任艺专教授。1938年,北平沦陷,陈半丁不为日伪政府作事,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两方印章为座右铭。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历任中国画院(改为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国文联委员,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文革”时期,陈半丁被迫害,到1970年1月29日,陈半丁因病去世,享年95岁。十一届三中全会,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并于1980年2月5日在北京举办了骨灰安放仪式。[6][7][8]
陈半丁早年师承吴昌硕任伯年蒲华海派画风,系统接受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构图技法,形成重视民俗审美趣味的艺术格调。后北上京城,交融海派风格和北派画风,形成小写意画风,世称“陈派”。他的画风以涉猎广泛,从徐渭石涛笔意中得其精妙,自创写意花鸟新风,独具风采;他的书法、篆刻也是匠心独运,功力深厚,为人所称道。其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著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等。[2][4]2023年5月5日,陈半丁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