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

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哮喘多由遗传因素及室内外环境变应原等引起,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全球约有3亿哮喘病人。各国哮喘患病率从1%~18%不等,我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为1.24%。一般认为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青壮年,成人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哮喘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根据变应原吸人后哮喘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型哮喘反应、迟发型哮喘反应和双相型哮喘反应。根据病程也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1]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常用检查方法有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CT检查、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等。[1]哮喘治疗药物分为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前者指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气道慢性炎症而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亦称抗炎药。后者指按需使用的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亦称解痉平喘药。[1]哮喘的治疗以教育和触发因素回避为主。[4]根据全球和我国哮喘防治指南提供的资料,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80%以上的病人可以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1]自远古时期开始,古人便已经注意到哮喘这种疾病,直到20世纪哮喘的致病机制才逐渐被揭示一些,但仍任重道远。[4]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INA)与健康护理小组及哮喘教育者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
另外,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空气污染,过敏源,不良生活方式等。预防支气管哮喘的措施包括注意保暖,合理饮食,避免接触变应原,适度锻炼等。[1]

分型

根据变应原吸人后哮喘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型哮喘反应、迟发型哮喘反应和双相型哮喘反应。早发型哮喘反应几乎在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15~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迟发型哮喘反应约6小时后发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约半数以上病人出现迟发型哮喘反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