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萝蕤[ruí],(1912年5月9日—1998年1月1日),浙江德清县新市人,[5]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专家。[2] 1928年,赵萝蕤直升燕京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顾随、谢冰心等名教授。翌年,她转系攻读英国文学。[6][7]1932年,她本科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学英美文学。[1][3]1935年,赵萝蕤获得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硕士,留校任西语系助教。[1][5][8]1937年,她翻译出版了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公超教授亲自为译著写序。[1][3]她作为汉译《荒原》的第一人,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译本至今仍是翻译界公认的《荒原》最佳译本。[9]1944年,赵萝蕤进入芝大英语系读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9][10]1948年12月底,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选择回国。[4][10]回国后,赵萝蕤任职燕京大学,为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9]1964年,她与杨周翰教授等一起主编《欧洲文学史》,以很高的学术水平得到各方面的肯定与好评,被列为全国高校的统一教材。[11] 文革结束之后,她先后翻译了亨利·詹姆斯、惠特曼、洛德·包柏漪的《猪年的棒球王》等人的作品。[7][12]1990年,赵萝蕤获得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校100周年颁发的专业成就奖。[3]1991年,她翻译的全译本《草叶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译文准确表达了原作者的初衷,并让人们看到了字里行间透射出的生命的火焰。芝加哥大学在为赵萝蕤颁发专业成就奖时特意提到了这部译著,《纽约时报》也刊发文章,介绍赵萝蕤及其《草叶集》的翻译特色。[13][3] 1998年1月1日,赵萝蕤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