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球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蹴球(cù qiú)原称踢石球,也曾称挫球或挫石球,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1]蹴球采取以脚底蹋蹬石球等硬质球,并使己球碰击它球的方式进行,在清代已具有较完整的特有的游戏方法。[2][3]
“蹴球”名称的来源,借鉴了古代“蹴鞠”的名字,但在脚部使用方法和器材方面有显著不同。为了尊重历史,该项运动在1999年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定名为“蹴球”,其名取甲骨文中“蹴球”字形的“用脚踏球而行”之意。[1]
目前学界通过考古挖掘以及对象形文字的词源分析,认为蹴球活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而蹴球活动的直接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而清代则有更多的记叙。[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民族体育协会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历时十几年挖掘、整理出现代蹴球运动,形成了现在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完善竞赛规则的现代蹴球运动。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蹴球正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3]随着蹴球规则的完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人都喜欢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4]

演变历史

蹴球运动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