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

英国约翰·道尔顿提出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英文名称:Relative atomic mass)即原子量(英文名称:atomic weight)。[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1摩尔某种元素的质量与1摩尔12C核素质量的1/12的比值。自1803年被道尔顿首次提出,是一个无量纲的相对值。[2][4][5]
一个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质量很小,故引出相对原子质量这一概念。单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多核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的天然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5]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基准由最开始的以1H到16O,再到一直到现在也公认12C。其测量方法有化学测量法和物理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又包括相对质谱法和绝对质谱法。[2][4][6]

基本定义

国际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给原子量下的最新定义(1979年)是:一种指定来源元素的原子量是组成的各原子的平均质量(加权)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用符号Ar(E)表示,A代表原子质量,下标r表示相对,代表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无量纲的相对值,没有单位。[3][2]
原子量的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