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良价禅师住持在宜丰洞山时所创立。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趟洞水时睹影顿悟,因是终止云游,从此住在洞山,宣讲他所悟得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徒众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年~901年)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1] 良价圆寂后,洞山众僧推举道全为洞山住持。道全进一步发展了曹洞宗,为洞山学作出了承上启下的贡献。曹洞宗禅风以回互细密见称,其宗旨认为万物皆虚幻,万法本源为佛性,这正是良价禅学思想的体现。[1] 人物影响
禅宗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并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时期,派生五个流派:临济、曹洞、沩[wéi]仰、云门、法眼,统称“禅门五宗”,或称“禅门五家”。五家当中流传时间长、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临济宗和曹洞宗。 临济宗提出“四料简”,以“棒”、“喝”见称,其施教方式偏重于行动上的开导,较为活泼、生动;曹洞宗提倡“五位说”,以“回互”著称,施教方式是“行解相应”,精耕细作,态度较为稳健、绵密,不仅具有哲学的辩证精神,且体现出禅宗对儒道两家思想的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