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测绘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 遥感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遥感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空间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等。本专业毕业后可在测绘类企业从事摄影测量、工程测绘、地图绘制、图像处理等相关工作。[2]
专业发展
遥感(remote sensing)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由美国海军科学研究局的Pruitt首次提出,后由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Willow Run实验室组织召开一系列“环境遥感国际研讨会”而被科技界普遍接受。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测绘类下的基本专业之一,并于2018年列入教育部 “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名单。自2001年,武汉大学、长安大学成为首批经教育部批准开办遥感专业的普通高校以来,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40所普通高校(不含军事院校、独立学院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开设此专业 。[3] 培养标准